首页 > 都市言情 >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> 第312章 心热的谅国

第312章 心热的谅国(2/2)

目录

谅国更是在齐国的支持下,通过不断地蚕食和侵袭,尽占越北之地,逐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。

但是,谅国想要更进一步扩张实力,就显得有些后劲乏力了。

盖因,谅国所据的越北之地,着实有些“烂”,皆为山岳丛林地形。

从空中俯瞰,就会发现整个越北地区山多坡陡,沟深谷狭,绝大部分为山地,海拔一般在五六百米以上。主要山脉由西北走向东南,支脉纵横交错,两山之间多为深沟峡谷,谷深达数十至数百米。

也只有群山中存在的若干坝地小盆地,方能容下百姓聚集居住和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活动。

山沟和江河两岸的山坡多为竹林或者灌木林,不宜农耕,在齐国顾问的指导下,勉强可以开发为橡胶林。

正是因为地处山区,使得整个谅国的交通设施极为落后,不仅道路少,而且路况差。位于山间的驮运路和小路既少又窄,多沿山脊、丛林、河谷穿行,多数地方仅人可同行,马走困难,而且经常不贯通。到了雨季,简陋的道路更是泥泞不堪,路迹不明,经常被山洪冲断或者杂草覆盖,简直是不良于行。

更让谅国上下为之苦恼的是,越北地区,民族众多,成分复杂,除了数十万安南人外,还有苗、瑶、沙、岱依、侬等土著民族,语言、风俗习惯各异,宗教迷信的影响较深,禁忌多,经济文化极度落后。

十多万汉人撒在这片广袤的山区之中,犹如胡椒面一般,只能扼住关键的河谷平坝,重要关隘城镇,至于那些道路不便的大山深处,谅国政府也只能任其自便,根本谈不上实际控制。

所以,谅国在稍稍巩固了越北地区的统治后,目光便一直在地势平坦、土地肥沃的红河平原地区梭巡,整日谋划着要从山区一冲而下,灭了安南黎朝,吞下富庶的红河三角洲。

但不知为何,身为宗主的大齐却始终没有表现出对黎朝要动手的迹象,只是凭借着自身强大国力和经济优势,不断对其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渗透,似乎想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来慢慢腐蚀和软化黎朝,将其转变为像广南国那样,成为一个恭顺的藩属国,委身以事大齐。

当然,顾忌于大秦的激烈反应,可能也是齐国没有直接以武力征服安南黎朝的原因之一。同宗同源的两个华夏大国要是因安南的问题直接打起来,那动静可不小,说不定周边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要卷入其中。

尽管如此,但谅国君臣却依旧内心火热,十分期待齐国能在未来某一天对安南动手,以便他们能跟在后面,捡些便宜。就算不能尽灭其国,吞食其地,但至少也要最大限度的削弱安南的实力,以免构成对自身安全的威胁。

要不然,以我这么一个人口小国总是维持着近万人的兵力规模也不是事呀!

差不多整个王国收入的七八成都投入了军备建设上了,对于百姓民生的改善根本顾不过来。

虽然,作为大齐的藩属,在面对重大军事威胁时,可以获得齐国的武力保护,但你得在战争爆发时,总要有可用的武备,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卫抵抗不是。

要不然,待齐国援兵正在调集时,整个王国却被人家一击而溃,最后给一锅端了,那可就冤死了。

齐国虽有军队驻扎于谅国境内,但却部署在新郑、延川今越南北部城市芒街两处沿海港口,若是想要驰援内陆腹地,怕是十天半个月都赶不过去。

故而,在谅国境内,军方获得的资源最多,权利也是极大,可以紧急军务为由,强征民力和社会物资,所有人等皆需配合。

当那支木材运输队驱赶着十几头大象,在天黑前,艰难地抵达了清溪河今越南东北部的先安江畔一座简易码头时,猛然看到数名谅国官兵驻守在那里,立即紧张起来。

在这荒郊野外的,这群丘八会不会趁机勒索他们几许银钱?

“这些大象都是你们驯服管理的?”一名军官冷着脸问道。

“是,总爷。”带队的刘头点头哈腰地应道:“你这有什么吩咐让小的们去做?”

“呵呵”那名军官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,“还别说,爷们还真的需要你们帮着做些事!现下天色已晚,伱等先休息一夜。待明日一早,跟我们走一遭。”

“总爷,这怕是不妥吧。”刘头为难地说道:“你看,我们这都在运木头,要是都跟着你去了,误了木材运输,上面的掌柜可是要怪罪下来。你说,这不平白耽误了我们的吃食吗?总爷,你行行好放过我们吧。”

说着,刘头从怀中掏出一块银元,十分肉疼地递了过去。

“别给爷扯那些乱七八糟的!”那名军官毫不客气地将那枚银元接了过来,顺手塞进口袋里,“我这是没给你们说明白吗?紧急军务,你们这些人,还有那些大象都被征用了。明日一早,都跟着我们运送军械物资。嘿,这十几头大象,最起码可以拖七八门火炮,可省了大劲了!”

“啊?”众人闻言,立时面露苦色。

“敢问总爷,这啥紧急军务呀,非要征用小的们,还有这些大象?”

“嘿,怎么,以为老子哄骗你们?”那名军官虎着脸,瞪了众人一眼,“奉我王谕令和总参军令,从今日起,我大谅将全面进行军事动员。别说征用你们几个人、几头大牲畜,就是拿枪指着你们上战场,也都得给我乖乖服从。告诉你们,咱们谅国这是要打大仗了!”

“啊?打大仗?这是要跟谁打呀?”

“还能跟谁?自然是南边的安南蛮子!”

本章完

目录
返回顶部